鋰離子電池可以說是當今最為常見的電池之一,但隨著技術演進,總會有新的技術出現(xiàn),而下一代潛力電池除了有鈉離子電池、鋅離子電池等電池,現(xiàn)在“鎂離子電池”也受到關注。
西班牙哥多華大學(University of Cordoba)、中國廈門大學與保加利亞科學院攜手合作,利用新的化合物為電化學儲能系統(tǒng)開辟新的道路,其中鋰離子電池雖然是電池龍頭,但也有一些問題,包括電池材料集中在拉丁美洲、鈷與鋰金屬的稀缺,再加上電池本身的安全性問題等。
過去許多研究團隊都在尋找新的電池替代材料,包括鈉、鈣、鋁和鎂,如今哥多華大學聯(lián)合團隊深入探索鎂離子電池的可行性。鎂離子電池跟鋰離子電池一樣,由陽極、陰極和電解質(zhì)構(gòu)成,具有成本低廉、不會生成晶枝、鎂地球儲量豐富、無毒性與儲能性能較高優(yōu)勢。
只是有鑒于鎂活性高,并不是什么材料都可以跟鎂“合作”,而團隊研究的則是穩(wěn)定性相對高的氧化物Mg2MnO4,利用氧化還原過程產(chǎn)生電能,最終電池電壓可以達到3.1 V,代表實驗室的電池能量密度為335 Wh/kg,大概是鋰離子電池的60%。
過去鎂離子電池的電壓頂多2.2 V,且在充放電過程中電池容量很快就會砍半,哥多華大學研究員Gregorio Ortiz指出,但隨著優(yōu)化策略推陳出新,容量下降速度會放慢。目前團隊已經(jīng)證實電池的可行性,但現(xiàn)階段只有實驗室測試,還得再觀察規(guī)模量產(chǎn)后的電池表現(xiàn),且這仍然需要大筆資金才有機會實現(xiàn)。
評論區(qū)